北京師范大學統計學院聯合業內機構共同發布《2020年在線學習服務師(輔導老師)新職業群體調研報告》,這是行業首份關于輔導老師新職業群體的調研報告。
7月6日人社部聯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、國家統計局向社會發布了包括“在線學習服務師”等在內的9個新職業。其中,新增職業“在線學習服務師”被定義為運用數字化學習平臺(工具),為學習者提供個性、精準、及時、有效的學習規劃、學習指導、支持服務和評價反饋的人員。
在如今的直播大班課上,“主講老師+輔導老師”的“雙師制”已成主流,主講老師通過大屏幕在線直播授課,同時聽課人數可達數千人,形成規模效應,使得跨區域的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成為可能。但這種“一對多”模式也存在如課程完課率不高、學習效果難以評估、缺乏反饋渠道、無法實現個性化學習等問題。為緩解這些矛盾,輔導老師應運而生,他們主要負責督促學習行為、課后一對一的溝通答疑、協助制定學習規劃等。
尤其是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,全國大中小學開學推遲,2.65億在校學生普遍轉向線上課程,在線教育尤其是中小學在線教育行業迎來爆發式增長。
《報告》指出,在輔導老師從業者中,“95后”是主力軍,占比75.39%,其中,1996年出生的從業者人數最多,占總從業者的24.16%;1990年到1994年的從業人員占總人數的23.81%;“85后”的從業人員占總人數的0.8%。根據調研問卷,“輔導老師”從業人員的男女比例為1:2.4,女性居多。
在學歷分布上,目前行業中99.21%的從業人員擁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,其中碩士學歷占總從業人數的1.65%。高中輔導老師的一本率最高,占比66%,小學輔導老師中師范類院校畢業占比22%。
伴隨著在線教育行業的迅速發展迭代,頭部在線教育平臺正在成為新型人才培養的搖籃,輔導老師的角色也被賦予越來越多內涵,不僅輸出了新型互聯網教育人才,同時,隨著在線教育市場的下沉,很多優秀的輔導老師也愿意回到家鄉或其他三四線城市就業,高水平、專業化的職業素養也促進了當地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,為實現教育普惠獻力。
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,在線教育具有突破時間、空間共享教育資源的優勢,其最大的難題在于如何解決個性化和交互性問題,“輔導老師”正是應對這個難題的產物。而在線教育的技術優勢,如大數據分析、AI識別、產輔工具的研發等,作為輔導老師的日常工具,結合技術支持與人文關懷的教育理念,他們能為學生提供更精準、個性化的服務。輔導老師的存在,可讓在線教育真正抵達個體,實現互聯網時代的“因材施教”。
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:版權所有 | Power:Khaki